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研究员朱立平等基于十余年野外调查工作,获取了青藏高原2009年至2019年期间大范围湖泊实测水质参数,且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湖泊大部分处于非淡水状态,营养化程度低,盐度总体呈南低北高,氢离子浓度指数(pH值)呈明显的南高北低。
青藏高原湖泊广布,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湖泊数量超过1400个,总面积超过50000平方公里的湖泊占据我国湖泊总面积一半以上,是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高原湖群区,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该地区湖泊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湖泊的多种水质参数受水剖面能量分布、水汽能量交换,以及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区域气候和环境变化产生敏感响应。然而,由于青藏高原大部分湖泊所处环境条件恶劣,缺乏湖泊水质参数实测数据,严重制约了我们对青藏高原湖泊时空变化的深入认识。
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获取的实测水质参数涉及124个封闭湖泊,总面积为24570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湖泊总面积的53%。通过对水温、盐度、pH、叶绿素-a、蓝绿藻、溶解氧、荧光溶解有机质、浊度和透明度的分析发现:青藏高原淡水湖、盐湖皆有分布,目前绝大部分处于非淡水状态。湖泊盐度总体南低北高,大多数湖泊表现出碱性特征,营养化程度低,浮游植物和溶解性有机质较少,浊度低,透明度高。湖泊pH值呈现明显的南高北低,湖泊水温呈现随季节波动、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变化,湖水透明度随湖泊面积增加而加深。
本研究提供了青藏高原大范围湖泊实测水质参数,为湖泊水环境参数的尺度变换和时空变化研究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有助于深入认识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水环境、水生态和水资源的关系。此研究离不开水质监测的作用。2021年6月10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其中对于“十四五”时期的
污水处理工作做了详细的布置和安排。
到 2025 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 70%以上;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 95%以上;
到 2035 年,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基本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全覆盖,全面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城镇污水得到安全高效处理,全民共享绿色、生态、安全的城镇水生态环境。
水质检测仪是进行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工具之一,我们可以通过仪器来测定水体中的各类指标和浓度,从而客观的确定水质是否受污染等状况。而过程性水质在线分析监测仪能够反映水质的变化趋势,可以为治理水污染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十四五污水处理规划发布,千亿资源化市场空间加速释放,其中,作为污水处理对于水的监测少不了,水质监测设备迎“蓝海”。
内容摘自中国仪表网